8月5日,受习近平同志委托,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书记处书记刘云山来到北戴河看望专家。中科大上海研究院量子工程中心教授陈宇翱,是参加本次活动的最年轻的专家。
今年4月,欧洲物理学会正式致函陈宇翱,授予他2013年度“菲涅尔奖”,以表彰他在光子、冷原子量子操纵和量子信息、量子模拟等领域的杰出贡献。这天恰巧是陈宇翱32岁生日,于是“菲涅尔奖”就成了一份最特殊的生日礼物。
欧洲物理学会“菲涅尔奖”是以19世纪最伟大的光学家菲涅尔命名,每两年颁发一次,主要授予在量子电子学和量子光学领域做出杰出贡献的青年科学家。2005年6月,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潘建伟获得该奖,成为获得该奖的第一位中国科学家。2013年4月,年仅32岁的陈宇翱获得该奖,成为获得该奖的第二位中国科学家。他们恰巧是一对师徒。
2001年,正在中科大少年班读大三的陈宇翱经介绍认识了刚刚回国、在学术界颇有名气的潘建伟教授。那一次,他们进行了4小时的长谈,从天文地理到人文历史,从科学研究到人生理想,两人谈得很投机。事先,陈宇翱根本没想到,这次谈话奠定了他今后的量子之路。
此后,他进入了潘建伟正在筹建的实验室,共同经历了从无到有的过程。“量子世界最令人着迷的,就是它的未知性和不确定性,让你有探知的欲望。”这正契合了他喜欢探索的天性。此后,他随着导师,发表了一系列高水平的科研论文,成果一次入选《自然》年度十大科技亮点,两次入选美国、欧洲物理学会年度物理学重大进展,五次入选中国十大科技进展新闻。
潘建伟说起陈宇翱,多了几分作为师长的理性气质,“他的确是个非常出色的年轻科学家,也非常有潜力。所以,我希望媒体不要太早关注他,让他可以潜心学术,获得更大的发展。”
其实,在潘建伟的团队中,有许多非常优秀的年轻人,只是没与“师生菲涅尔奖”这样吸引眼球的故事搭上边。
例如,今年37岁的研究员彭承志,在国际上首次实现了16公里自由空间量子态隐形传输,该成果以封面文章的形式发表在《自然·光子学》上。论文发表后,引起了社会极大关注,美国《时代周刊》更以“中国的巨大(量子)飞跃”为题进行了专题报道。
除此之外,作为第一作者或通信作者,彭承志在实用化诱骗态量子密钥分发研究方向上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研究成果,其中与同事共同完成的光量子电话成果被应用于国庆60周年阅兵的安全保障工作。他也因在远距离自由空间量子通信研究方面做出的系统性工作,推动了量子通信向实用化方向发展而获得陈嘉庚青年科学奖数理科学奖。
曾有一位智者说过,如果你想走得快,那就一个人走;如果你想走得远,就得和大家一起走。希望这个年轻的量子团队不断壮大,不断前行。希望有一天,当我们打开漂亮崭新的量子计算机时,会发现上面有一个写着“中国创造”的标签。
文汇报2013-8-27 (本报记者 许琦敏 通讯员 刘爱华) http://wenhui.news365.com.cn/ewenhui/whb/html/2013-08/27/content_9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