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闻网]潘建伟的“量子梦”

来源:中国新闻网|发布时间:2013-12-09

  中新社北京12月7日电 题:潘建伟的“量子梦”
  中新社记者 马海燕
  31岁回国,41岁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42岁获得国际量子通信、计算和测量学会最高荣誉“国际量子通信奖”,到今年43岁获得何梁何利基金最高奖“科学与技术成就奖”,潘建伟的所有成果与荣誉都与量子相关。
  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获得理论物理学士和硕士学位后,潘建伟于1996年前往奥地利因斯布鲁克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导师是量子物理学研究的世界级大师塞林格教授。事实证明,潘建伟对导师的选择是他事业中最成功的一次选择。很多人都有跃起摘下苹果的能力,关键是你是否站在有苹果的树枝下,塞林格把潘建伟引到了一个有很多苹果的树枝下。
  2001年,潘建伟回国在中国科大筹建自己的量子信息实验室,塞林格还不理解他的决定,因为当时中国的量子信息研究领域尚处于萌芽阶段。回忆实验室组建之初的情景,潘建伟至今记忆犹新,“当时无论是研究水平还是人才储备,国内的基础都很薄弱,但中国科大很早就重视量子信息研究,因为有学校的支持,我们才能够深入做下去。当时向中科院申请的经费是200万元人民币,而院基础局拨了400万元,在中科院和国家基金委支持下,让我们从无到有,很快,设备、人员就到位了。”
  而潘建伟团队的成果也出得很快。仅2003年一年,潘建伟研究组作为第一单位发表的《物理评论快报》论文就有7篇。2004年他们在国际上首次实现了“五光子纠缠和终端开放的量子态隐形传输”,同时入选了欧洲物理学会和美国物理学会评选的国际物理学年度十大进展,为世人瞩目。
  今天,潘建伟的实验室已经在国际量子信息学界占据了一席之地,在有些研究方向上处于国际领先水平,导师认可了潘建伟当初的选择。
  而谈及当年回国的原因,潘建伟也说不出“放弃国外的优厚条件”一类的豪言壮语,只说“从未想过留在国外,科学家应当有自己的祖国,我的梦想就是要在中国建立一个世界领先的量子物理实验室”。
  大力发展量子通信这一革命性的保密通信技术,早日实现实用化的量子通信系统,使中国在高端通信技术领域不再受制于人,国家信息安全得到充分保障,则是他选择尽早回国开展相关工作的重要原因。“在满足对自然界好奇心的同时,能为实现国家富强和民族复兴尽一份力,这是我们这一代科技工作者的莫大幸福!”在何梁何利基金2013年颁奖大会上发言时,潘建伟这样表达他为国服务的热情。
  潘建伟在量子信息领域有无数个值得称道的“世界首次”:首次实验实现量子隐形传态及纠缠交换,复合系统量子隐形传态,远距离的自由空间量子隐形传态与双向量子纠缠分发,绝对安全距离超过百公里的量子密钥分发,并始终保持着纠缠光子数的世界纪录,等等。潘建伟说,这得益于团队的努力,也得益于国家日益良好的科技发展环境。
  回国十多年,潘建伟明显感受到随着国家投入的增长,优秀成果越来越多,科研环境越来越好,初步形成了你追我赶、良性竞争的氛围。但他也觉得科研投入增加和成果产出并不完全成正比,目前要做的是优化整合资源,使效益最大化,同时鼓励科学家努力打通把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良性通道。
  潘建伟认为,国家还应进一步加大吸引海外优秀人才回国工作的力度,要最大限度把归国人员的积极性发挥出来,就要对他们有耐心和信心,给予他们取得成果的时间。
  中国很快将发射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在国际上率先实现高速的星地量子通信网络,初步构建中国的广域量子通信体系,这是令潘建伟最感自豪的事。潘建伟现在正在思考的是如何让中国量子信息的整体研究能力得到提升。“量子信息科技革命给了中国一个从经典信息技术时代的跟踪者、模仿者转变为未来信息技术的引领者的、不可错过的伟大机遇。”(完)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