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学物理学院量子材料科学中心、北京大学轻元素先进材料研究中心江颖教授团队和香港科技大学杨森副教授、德国斯图加特大学Jörg Wrachtrup教授等合作,基于自主研发的qPlus型扫描探针显微镜系统,发展出可控操纵金刚石近表面电子自旋库的新技术,大幅提升了浅层固态量子比特的相干性(相干时间T2最高可延长20倍),有望突破量子传感领域的应用瓶颈。该成果于8月25日发表在《自然·物理学》杂志上。
量子比特是量子计算、量子信息和量子传感等前沿量子科技的基石。量子相干性是量子比特的一个核心参数,表明量子比特维持其量子特性的能力,并直接决定了量子比特的工作性能。发展有效抑制量子比特退相干的方法对量子科技的应用至关重要。金刚石中的氮-空位色心(NV center)是最具代表性的固态量子比特之一,在室温大气环境下的相干时间可达到毫秒量级,因此其作为量子传感器的探测灵敏度极高,理论上可探测单个质子自旋产生的磁场。为了提高量子传感的信噪比和空间分辨,一般需要让NV尽量靠近金刚石表面。然而,受限于浅层NV的制备工艺,生长过程中金刚石近表面易产生大量顺磁缺陷,引起浅层NV的显著退相干,并大幅降低其探测灵敏度。因此,NV的实际探测灵敏度离理论极限存在很大的差距,严重限制了NV量子传感技术的应用。
江颖课题组长期致力于自主研发先进扫描探针显微镜(SPM)技术,近年来成功将量子传感技术和qPlus型扫描探针技术有机融合,研发了一台扫描量子传感显微系统,国际上首次实现了基于NV的纳米级电场成像和电荷态调控。在此基础上,江颖课题组进一步与杨森课题组合作,针对金刚石近表面电子自旋噪声,创新性地发展了一套基于针尖操纵的“拉出-推离”方法(Pull-and-Push Method)。该方法利用导电针尖的局域强电场在纳米尺度精准操纵电荷,在室温大气环境下实现了金刚石近表面电子自旋噪声的高效抑制,并大幅提升了浅层NV的相干性及其探测灵敏度。该方法对深度5 nm以内的NV尤为有效,其相干时间(T2)最高可提升至20倍,探测灵敏度提升80倍左右,逼近单个质子核自旋的理论探测极限。
研究人员通过噪声谱分析,发现在针尖操纵下金刚石表面和亚表面的未成键电子均被有效耗尽。进一步,通过基于NV的核磁共振测量,在实验上验证了相干性提升后的浅层NV可以探测到金刚石体内的单个13C核自旋和体外的质子团簇核自旋,为实现基于浅层NV的纳米尺度核磁共振成像铺平了道路。该工作不仅为抑制浅层NV的退相干提供了全新的方法,有望突破其在量子传感领域的应用瓶颈,并可广泛适用于金刚石、碳化硅、氮化硼等多种材料中的固态量子比特体系。
论文链接: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67-022-01719-4
报道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