量子计算取得重要进展:谷歌首次验证量子纠错码性能随着编码规模增加而增强

来源:中国科学院量子信息与量子科技创新研究院发布时间:2023-02-24

  近日,谷歌Quantum AI团队分别使用17和49个物理量子比特来构建码距为3和5的逻辑量子比特,演示了逻辑错误率随着纠错规模的增加而降低,将可扩展量子纠错往前推进重要一步。该成果于2月22日发表在《自然》杂志上。

  任何计算过程都会遇到错误,因此量子纠错是构造具有实用价值的量子计算机必不可少的一步。经典计算机可以利用冗余编码将比特中的信息进行复制,以探测并纠正少数比特发生的错误。类似地,量子计算机也可以通过引入更多量子比特构建量子纠错码,来实现错误的探测和纠正。谷歌Quantum AI团队所使用的纠错码方案是表面码(surface code)。表面码由于容错阈值高、且与二维网格结构完美兼容,被认为是最有潜力和实用价值的量子纠错码方案之一。

  在该项工作中,研究人员一方面进一步提升了量子处理器的性能,实现了保真度约为0.999、0.994和0.98的单比特门、两比特CZ门和读取,以及保真度为0.998的reset操作;另一方面,也开发了一系列模拟器和解码器,包括基于张量网络的近似极大似然解码器、可用于模拟态泄露和串扰的问题的Pauli模拟器,以及发展了一套逻辑错误率各成分影响分析的方法。在理论和实验的共同推进下,分别实现了3.028%±0.023%和2.914%±0.016%逻辑错误率的码距为3和5的表面码,证实了逻辑错误率可以随着纠错规模的增大而降低。

  目前谷歌的研究成果只是实现实用化量子纠错的第一步。谷歌将构建实用化量子计算机的道路划分成了六个步骤:量子计算优越性是第一个,此次最新成果是第二个,它的终点(第六个步骤)预计是到2029年,由一百万个物理量子比特实现可纠错的量子计算。实际上,在实现量子计算优越性里程碑以后,量子计算的研究重点已经全面转向量子纠错。值得一提的是,在该论文参考文献中引述了中国“祖冲之号”量子计算原型机团队于2022年发表在《物理评论快报》上的工作“Realization of an error-correcting surface code with superconducting qubits”。该工作是“祖冲之号”超导量子计算原型机实现量子计算优越性里程碑后,向第二阶段迈进的探索。中国团队在“祖冲之二号”超导量子处理器上实验实现了一种由17个量子比特组成的码距为3的纠错表面码,首次实现表面码的多轮重复纠错。而谷歌本次的工作更进一步把纠错码规模扩展到了码距为5,并实现了随着纠错规模增加,逻辑错误率的降低。

图 谷歌两种纠错码结构,其中黄色为数据比特,蓝色为辅助比特,红框内的结构为17比特纠错码,所有带颜色的比特构成49比特纠错码。

论文链接: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86-022-05434-1

相关文章